日前,泰寧米酒釀造技藝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橋鄉又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新橋鄉還擁有儺舞和赤膊燈等兩項省級非遺項目和汾信草鞋編制技藝等四項市級非遺項目。 新橋嶺下米酒釀造約起源于五代十國,源于閩國大將軍鄧植。在最初是為了抵御濕寒和解除疲勞,將士們經常以水酒驅寒和解乏。后來他定居泰寧縣新橋境內,將酒的釀造技藝帶入新橋,他的子嗣把米酒釀造沿襲下來,使之融入到了新橋老百姓的生活,逐漸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明萬歷年間,鄧植將軍的第二十七代孫鄧梓正遷入嶺下,也把米酒釀造帶入嶺下。 1931年至1934年間紅一方面軍經常來往于新橋及嶺下,嶺下老百姓主動獻出家中的珍釀給紅軍驅寒。1999年7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深入新橋鄉調研老區工作,看望慰問了嶺下村的“五老人員”(老游擊隊員黃炳茂),與黃炳茂和其家人互敬米酒,調研結束后,習近平同志作出“三個不忘”“四點囑托”的重要指示。如今,“一杯米酒”的故事已經成為三明五個紅色經典故事之一。 米酒釀造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酵餅、水,釀造過程分為糯米準備、淘洗、蒸熟、涼攤、拌酒母,然后裝缸保溫發酵。 2021年來,新橋鄉黨委政府充分挖掘米酒制作技藝這一非遺文化,積極推動文旅融合,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發展,目前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發展米酒產業,注冊了“新橋嶺紅”商標,出產了第一批“嶺紅”米酒,并在嶺下村布置觀光節點,將嶺下村打造成一座以“米酒文化”為主題的嶺紅米酒小鎮。 審核:肖劍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