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在大田鄉老街庭院內,總能聞到一股股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可以看到農戶家門前晾曬桿上面掛滿一張張粉皮,家里的大鍋里冒著熱氣騰騰的霧氣。 在村民黃茂生的家中,熱氣騰騰的鍋邊,老人熟練地從桶里用勺子取少量洋芋粉調成的粉糊,放入手中的托盤內,隨即晃動托盤,將托盤內的粉糊晃勻,隨后將托盤放在鍋中的開水上,蓋上鍋蓋,一分鐘后打開鍋蓋,將托盤內的粉皮一側沿邊緣一圈揭下,一張張簿如紙、滑如緞的粉皮就完成了。 手工洋芋粉絲,就是選取當年新鮮洋芋,洗去表面泥沙雜物,削去表皮,然后用粉碎機將洋芋擠壓成泥狀。將粉碎后的洋芋放在笊籬內沖水過濾,直至洋芋變成土紅色,成糊狀,無淀粉浸出為止。收集濾液于盆內,靜置一天,倒去上層澄清液,將下層沉淀的淀粉取出調至成粉糊,在鍋內進行加工后,對粉皮進行晾曬,等到粉皮曬的差不多軟硬程度,就可以進行粉絲的切割工作,在進行晾曬、儲存。 “洋芋粉絲對于在外打拼的游子來說,就是家鄉的味道?!贝迕顸S茂生說道。 近年來,大田鄉依托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圍繞“一心一軸五區四節點”的紅色旅游規劃布局,大力發展集綠色康養與紅色文旅為一體的中央少年紅軍文旅小鎮。洋芋粉絲、蓮子、手工番薯粉等純手工原生態產品越來越受歡迎,游客在看到農戶曬在自家門口的洋芋粉絲等農特產品時,都會主動上前詢問并購買,并且大部分都會成為回頭客,部分村民已經將年底自家留作過年的洋芋粉絲都賣掉了,并且還接了一些預購訂單。 據了解,洋芋粉絲制作技藝已被評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茂生夫婦始終堅守著手工洋芋粉絲的制作手藝,用老手藝傳承非物質文化,每年可制作300多斤洋芋粉絲,全鄉大概有300余戶農戶在做洋芋粉絲,所做的粉絲在賣給游客的同時,更多的銷往福州、廈門等地,預計年產值可達480余萬元。鄉土農產品與鄉村旅游的碰撞融合,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村民增加了新的增收致富途徑。 審核:肖劍光 |